当前位置: 快讯 >
当前速递!我与阅读|蹲在二手书摊“蹭书看”的农名工,成为了诗人
2023-04-20 21:08:28    来源 : 扬子晚报

【编者按】目光抵达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如今,很少有人会否认阅读是一件对人有益的事情。但是在步履不停的生活中,摆脱浮躁,沉下心来去读书,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资料图)

必须得承认,相较于吃穿住行,书籍带给人的精神养分,在重效率、强工具化的时代观念下,补给得太慢了,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阅读被人遗忘,显得“无关紧要”。

当精神遭受现实重创,个人欲望跑过了自己能够掌控的速度,人们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试着像作家毛姆所说的一样,把“阅读”看作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从碎片化的时间里挤出读书的间隙,往自我和社会内涵的深处走去。

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我与阅读”专题策划,邀请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分享他们与“书籍”之间的故事。

他们中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历史学老师,也有奔跑在社会一线的外卖送餐者……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对书籍保持着无限的热爱。并且因为这份热爱,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得以被慰藉、被安放的方式。

第二位分享人:外卖诗人王计兵

去年7月,酷暑日,一位名叫王计兵的“外卖诗人”彻底火了。他从每天送外卖的过程中获取灵感,写下一首《赶时间的人》,随后这首诗爆火网络: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

网友把他称作“外卖诗人”,把他写下的诗称为“劳动者之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对他的故事进行报道后,有出版社找来帮他免费出版诗集。就这样,在全国网友的关注下,王计兵实现了他几十年的文学梦想。

关于“外卖诗人”,扬子晚报其实有过很多次报道,各方各面的,不断深入了解他背后的故事。但是在这次世界读书日的策划报道中,我们还是向王计兵发出了邀请。为什么?因为阅读带给普通人的“好处”,在王计兵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一次“远离”阅读,王计兵19岁。他被父母安排去武校学“武”,兜兜转转,因为不适合,选择了辍学。春节刚过,就跟随建筑队踏上了远赴沈阳打工的列车,成为那个建筑队里最年轻的农民工。

再一次“回归”阅读,也是在王计兵19岁时。建筑队里的农民工,大都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他们所谈论的话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王计兵完全融合不入群体。闲暇时间,无法参与其中的他会躲到工地旁的二手书摊,蹭书看。

“不舍得买,那时候我一天的工资只有3.5块钱。”工友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窄小的二手书摊旁,蹲着王计兵。他读书读得很杂,基本上遇到什么读什么,不耽误摊主做生意,就不会被人赶走,“别人看到我手里的书,想买的话,我就停下来,让给人家。”

断断续续的阅读,成为他辍学后的文学启蒙。王计兵记得,当时最开心的事情是看到金庸、古龙写的武侠小说,“像这种热门书籍,摊主一进货,就被人买走或者租走,很难蹲到。”

回乡后,他在家乡后面的沂河做“捞沙工”。沂河是一条季节河,水位会在不同的季节或涨或落,但水是一直流动的。他所负责的工作就是在流水里捞沙,用一个类似于簸箕的工具,把水下的沙子捞到船上。

沙子在流水里穿过,和身体产生摩擦,这种“苦力活”往往干完一天后,就在工人身上留下伤痕,手和脚会往外渗血,“那时候,读书愈发成为我生活里最需要的一部分。”

书读多了,他突然产生了续写故事的念头,开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慢慢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写作习惯。一直写、一直写到去年,《赶时间的人》爆火,王计兵成了大家眼中的“外卖诗人”。

现在的他,依然坚持着阅读的习惯,“手里一直没断过书,一方面是因为写诗认识了很多文学界的人,别人会送书。还有别的情况,我们送餐到书店的时候,如果需要在附近等餐,我就会进去转一转,淘书。”

回忆自己与阅读的关系,王计兵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他觉得,读书,就像填补自己生命空地的一场大雪。

“一场雪,落到地上很快化掉了,不能让空地很快变样,但会让土地长出新的植物。”王计兵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王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X 关闭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