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54年,国际社会达成《日内瓦协议》,以期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举办的日内瓦会议现场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协议规定,越南北方和南方以北纬17°线为临时军事分界线,在规定时间内举行自由选举,实现和平统一。
越南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但美国违反协议精神,以遏制所谓“共产主义扩张”为借口,策划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将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置于其“保护”之下,扶植亲美政权或极右势力,阻挠并破坏三国的和平统一。
美国违约插手越南事务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美国在越南南方扶持傀儡政权,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派军事顾问整训军队,镇压民主进步力量。
受美国支持的吴廷琰政权上台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为反对美国干涉和国内独裁统治,越南南方人民展开武装斗争,于1960年12月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次年组建越南南方解放武装力量。
南方民族解放阵线NLF成立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一番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煽动全民参战情绪——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总统一声令下,美国年轻人们前赴后继走向战场。
美国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发动由美军事顾问指挥越南南方军队作战、美特种部队及支援部队直接参战的特种战争。
总统多次演讲煽动战争情绪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越南南方人民为抗议迫害,掀起大规模反独裁斗争浪潮。
南方解放武装力量在北方支援下主动出击,控制南方三分之二的地区。
1964年,美国为扭转不利局势,制造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扩大战争,出动地面部队在岘港登陆。
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也相继出兵,使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南打北炸”型局部战争。
被遣送到越南战场的美国士兵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直至1968年,侵越美军兵力达到54万余人。
就在这战况胶着之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工业小城克莱顿的三个普通青年: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饰)、斯蒂芬(约翰·萨维奇饰)与尼克(克里斯托弗·沃肯饰)也被卷入远方的战火。
《猎鹿人》凤凰卫视电影台
4月30日 21:15即将播出
尽管从1968年开始,媒体报道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这场战争——无辜平民被杀、重伤或者受到虐待的影像呈现在电视和报纸上......
美国国内主流思想依然将之视为一场捍卫国家的“正义之战”,三个小镇青年亦是抱着“报效祖国”的心态参军。
斯蒂芬与女友在战前举办盛大婚礼
(图源电影《猎鹿人》)
因为“战争”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太过遥远,他们对其的想象是模糊的。
三人时常相约去野外猎鹿,在走上战场之前,他们把“杀敌”设想得很简单,不过是换个场合枪杀猎物罢了。
几人最后一次相约上山猎鹿
(图源电影《猎鹿人》)
但想象终究只是想象。
当他们踏入陌生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对死亡的恐惧如氤氲的水汽般迅速蔓延。
没有经历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三人不幸被俘,在敌人的威逼之下,他们被迫去“玩”俄罗斯轮盘死亡游戏。
这是一种自杀式赌博游戏或酷刑方式,相传源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帝国。
残酷的俄罗斯轮盘游戏
(图源电影《猎鹿人》)
参与者将一颗或多颗子弹塞入左轮手枪弹巢的膛室中,然后关上弹巢将其快速旋转。
残酷的俄罗斯轮盘游戏
(图源电影《猎鹿人》)
在旋转停止后,参与者需要轮流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脑袋按下扳机,直至有人中枪或不敢按下扳机为止。
残酷的俄罗斯轮盘游戏
(图源电影《猎鹿人》)
尽管迈克尔勇敢地打死了北越军人,拯救了他们三人的性命,但这个浸染浓重血腥味的濒死经历却对斯蒂芬与尼克造成永久伤害——
一个落下身体残疾,另一个则精神崩溃。
“逃不出”的越南战场
(图源电影《猎鹿人》)
不久后,迈克尔以“战争英雄”之姿荣归故里,人人称颂他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可他却连特地为他举办的欢迎会都不敢去参加。
的确,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捡回一条命是值得庆幸的事,但相比之下,他失去的太多、太多,早已无法挽回......
内心抵触“欢迎会”的迈克尔
(图源电影《猎鹿人》)
失去双腿的斯蒂芬坚持留在疗养院不肯回家,他不愿意拖累家人。
迈克尔不顾斯蒂芬意愿将其带回家,结果只是徒增斯蒂芬妻儿的痛苦,他们无法直视斯蒂芬身上的伤口,也无法治愈他内心的伤痛。
而精神失常的尼克则迷失在越南的恐怖轮盘游戏中,一次次唤醒自己的死亡恐惧,以期证明自己还活着,但“活着”的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迈克尔重返越南试图救出尼克,但尼克早已泥潭深陷,无法唤醒尼克的迈克尔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兄弟倒在轮盘游戏失败的血泊之中。
迈克尔赴越寻找尼克
(图源电影《猎鹿人》)
那场残酷的俄罗斯轮盘游戏,从战争开始那一刻起,就从未结束。
早已“失魂落魄”的尼克
(图源电影《猎鹿人》)
而每个被卷入战争的人,都在这种机械的随机、机械的“公平”中,被摧毁了。幻灭之人如愿以偿地死于自己之手,可那不是自杀,不是命运,无关希望或绝望。
以命换钱的俄罗斯轮盘地下赌局
(图源电影《猎鹿人》)
只是随机。
没有好兄弟们的陪伴,迈克尔独自上山猎鹿,面对着唾手可得的猎物,他搭在扳机上的手指,却犹豫了。
迈克尔独自上山猎鹿
(图源电影《猎鹿人》)
因为他也曾是猎场上的一头鹿,他开始质疑这种随机的“公平”。
只可惜,他能唤醒自己的良知,却再也唤不回那些逝去的生命。
迈克尔最终放“猎物”一条生路
(图源电影《猎鹿人》)
1975年4月30日,北越共产主义武装攻陷南越首都西贡。
当最后一批美军士兵从美国驻南越大使馆屋顶搭乘直升机撤走,越南战争宣告结束。
战后再也“凑不齐”的好朋友们
(图源电影《猎鹿人》)
那些曾经为这场战争付出巨大代价的人们,渐渐尘封于历史之中。
《猎鹿人》在越战结束不久后的1978年上映,曾在美国国内引起舆论轰动,亦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混音奖在内的5项大奖,后被美国电影学会AFI选为“百年百大电影”。
在奥斯卡收获颇丰的《猎鹿人》剧组
(图源奥斯卡官网)
影片没有刻意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反战”意识鲜明,但似乎又落入美国中心主义的窠臼。
美国人反对战争,因为它伤害了美国人——而不是因为它本身是不义的。
而作为美国人陪衬的越南人等等,依然是作为不足挂齿的“脸谱化”背景服务于主旋律,以“残暴”敌军形象示人。这也导致了《猎鹿人》仍是停留在反映战争对个体和美国的伤害上,终究没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越战。
当年风华正茂的“梅姨”斯特里普亦有参演
(图源电影《猎鹿人》)
但鉴于影片所处时代的局限性——那个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均受制于冷战思想——《猎鹿人》还是在“妥协”之中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反思,开了“越战片”的先河,为后来奥利佛·斯通惊世骇俗的“越战三部曲”埋下伏笔。
奥利佛·斯通的“越战三部曲”
(图源网络)
奥利佛·斯通本人曾在全民征兵时代前往越南服步兵役,回到美国后,他决定将在越南战场的所见所闻拍成电影。
传奇导演奥利佛·斯通
(图源金球奖官网)
三部曲的第一部《野战排》就是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一个有着反战情绪的大学生辍学入伍,他在越南战场经历了异常艰苦的丛林生活和战斗,面对着战友对无辜平民的屠杀,他从一个热血的青年变得世故麻木......
战场上逐渐“麻木”的年轻人们
(图源电影《野战排》)
第二部《生于七月四日》则聚焦一位退伍老兵的战后心理重建。回到家乡的残疾老兵深受PTSD之苦,常常产生幻觉,为求内心的“解脱”,他加入反战游行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反战宣传者。
残疾老兵在媒体上抗议战争
(图源电影《生于七月四日》)
第三部《天与地》则将目光投向越南人民和战争中的女性,她们无需上战场,却也无法在混乱的时局中“幸免于难”。战争,无论对于战士还是普通的民众,都是灭顶之灾。
被战争碾碎的不止士兵的生命
(图源电影《天与地》)
从战场上到战场外,从美国到“敌国”,奥利佛·斯通以深刻的反思和深切的悲悯带领观众去回顾那枪林弹雨中的二十年。
走上街头抗议战争的美国民众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在战争结束的许多年后,我们终于可以清醒地、冷静地、客观地去复盘这场战争给两个国家造成的伤害究竟是什么。
再无法“回家”的美国士兵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美国折损5万多士兵,伤者不计其数。
越南损失更为惨重,南北越手足相残,逾百万生灵涂炭。而这还只是数据上的“伤亡”。
家园被摧毁的越南民众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无论哪一场战争,摧毁的,都不仅仅是生命。
哑火的枪炮之下,时局依旧暗流涌动。老兵们的PTSD,难民们的生活重建,每一步都不容易......
但人们何其健忘,在世界的很多角落,短暂的和平之后又烽烟四起。
无辜的百姓一次又一次被卷入轮盘游戏中,无力决定自己的命运,最终沦为战争的献祭。
幸存的北越老兵道出战争的残酷本质
(图源纪录片《越南战争》)
《猎鹿人》中迈克尔、斯蒂芬与尼克的悲剧,不是第一次上演,也不是最后一次。
兵戎相见的最后结局从来不过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Remi
编辑|福尔魔歌、Remi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