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快讯 >
拥抱“环湖”,绿色城乡是安处!
2023-07-10 09:43:59    来源 : 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洪玉杰


(资料图)

这是一片美丽洁净的土地,穿城而过的黄河,因泥沙含量极低,河水清澈无比,留下“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神韵,加上境内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以及醉人的蓝天、碧水、丹山、净土、绿地,由此而颜值更高、气质更美;

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绿水青山,山水田园是她得天独厚的禀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高效转换路径,以生态提升特色农牧业、引领生态旅游业,深刻诠释了由绿生金的良性转变;

拥抱“环湖”,当滚滚的车轮再次迈进贵德,希望与理想豁然迸发出绿色的音符。思绪泛舟黄河清清,不仅可看群峰倒映,临水照容,梨花堆雪;也可感以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问河那得清如许? 为有“河长”治河来

站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吊桥南岸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摇曳的芦苇花刚刚发出新芽,一泓黄河清水泛着清碧,绿色绵延不断,令人沉醉。

回望3年前,这里曾是水黑泛臭的芦苇塘,水环境和水生态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周围的群众避而远之。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效益,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坚定生动的改革实践探索如何赢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黄河吊桥南岸芦苇荡内水生植物退化、污染物聚集,形成黑臭水体的现状,贵德县创新性采用“复合流潜流湿地+生态表流湿地”组合工艺,引流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实施了尾水深度净化生态湿地系统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

如今,芦花湾已成为水体净化功能与水生态保护能力提升生态公园,成为集健身、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公园,是黄河流域贵德河阴段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项目生态效益的最直观体现,完善了贵德黄河风情线“水-草-鱼-鸟-人”共生系统,筑牢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最后一道防线。

综合治理修复,绿染芦花湾,不仅打造了几步一景、随处有园的休闲、娱乐、养生好去处,也避免了污水厂尾水直排入河,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了贵德县水生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及水质提升的有益探索尝试。

漫步黄河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一块蓝色的河长制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各级河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明确标注着河长的职责和监督举报电话。

全面推行“十九河一水域”河湖长管理制度,贵德县将全县45条河流、6座水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分级设立县、镇(乡)、村三级河湖长232名,明确管护范围、管护职责,逐河建立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落实“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档”管护措施,实现全县河湖管护全覆盖。

同时,以“河畅、水清、岸绿、堤固、景美”为河长制工作目标,建立健全河湖长工作联席会议、督查考核等制度,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县级督查考核内容,进一步压实各级河湖长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衔接和职责联动,河湖长制工作实现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

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护好一泓清水,真正打通河湖管护保洁“最后一公里”,贵德县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施市场化、物业化管理,落实河湖管护人员。

坚持从河口到源头、从主河道到支流、从岸上到岸下,用脚丈量,不落一米,自始至终。截至目前,黄河在贵德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黄河干流境内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到100%,县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监测达标。

毫不夸张地说,贵德县境内黄河的堤防,已成为安澜之堤;贵德黄河的流水,是清澈的滔滔之水;贵德黄河的滩面,更成为人们画板上那抹充满活力的草绿、花红。

推进“两山”高效转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贵德执政者的理念中,“两山”转化的核心就是扎实做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两篇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深挖绿色生态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绿色生态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持续推动生态美、产业兴、人民富。

贵德的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长期向好,是发展绿色健康食品产业的天赐福地。因此,贵德围绕“好山好水育出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好价钱支撑好平台,好平台带来好项目”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向现代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以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在贵德县轩禾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攻克高原野生羊肚菌菌种驯化、繁育、培养以及绿色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关,流转河西镇优质土地近54公顷,建成高原羊肚菌科研基地,专门从事高原珍稀食用菌种植及加工销售。

据悉,在该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村社近200余人实现临时季节性务工,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羊肚菌”科研基地也成为海南州乃至全省极具盛名的现代农业基地,有力推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羊肚菌”带来的“甜头”让贵德更加坚定了“两山”转化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通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向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动了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

把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突出狠抓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贵德县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紫光凝农牧科技、洛藏胡麻种植、青藏华蜂中蜂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加强农畜产品营销推介,扩大产品精深加工规模,提高土地产出附加值。目前,贵德全县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达到300余家,总产值达到3.6亿元。

以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为引领,贵德县从传统的散养型向产业化生态畜牧养殖转变,指导农牧民组建了以拉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复制、积极推广“合作社+农户+农业信贷担保+电子商务”模式,有效组织、科学利用草地畜牧业生产要素,进一步激活了农村牧区发展潜力,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群众增收一体推进。

文旅融合,打造泛共和盆地新增长极

在贵德,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近年来,贵德县充分利用黄河、丹山、林海、草原、雪山等丰富地貌和独特景观,有机融合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加装“绿色引擎”,持续打造集休闲游、度假游、康养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格局,让人民群众实现了“出门卖劳力”到“家门卖风景”的华丽转变。

走进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美地花田景区,该景区投资2.3亿元,流转土地158公顷,建成集花田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研学旅行、户外探险、原生态畜禽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并于2021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

据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羊壮太介绍,美地花田景区已累计向周边群众支付土地流转金115万元,并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周边8个村250户脱贫户836人增收,户均年增收1740元。

“美地花田”的实践经验,带给贵德新的思考,即“产业绕着旅游兴、环境围着旅游美、乡村靠着旅游富”。以此为例,贵德县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立足区域特色持续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有效提升旅游资源掌控能力。开展乡村旅游游客服务站点建设试点,在尕让乡松巴村、二连村等11个乡村设立服务站,持续优化乡村旅游服务保障能力。统筹产业、扶贫、旅发、援建等项目资金,加大乡村旅游产业扶持,涌现出小白农庄、撒拉人家、童家小院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接待点。

依托乡村山水林田资源,精心培育乡村振兴试点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累计建成高原美丽乡村89个。突出生态价值优势,狠抓生态旅游开发,扶持培育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8家及各类采摘园、农业观光园、农牧家乐221家,有力促进了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旅游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9.6%。高质量承办环湖赛、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全国性赛事活动,高水平举办梨花节、“六月会”等节庆文化活动,旅游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8.2%。

依托“大生态”发展“大旅游”,贵德以打造海南州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县为着力点,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尝试以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生态旅游,共享旅游开发收益。

一条河,一片林,一座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刻印到人们内心深处,“绿色”正在以线的秀美、点的铺衬、块的凝重,编织着这座县城的美丽。

拥抱环湖,贵德越发懂得自律,更加热爱绿色,愈加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与这条河、这片热土和谐地融为一体,共享幸福生活。

X 关闭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