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美素图库
(资料图片)
1
前几天,在广场上,看到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跟着几个小伙伴一起追赶着。
这时腿脚不便的爷爷,在喊着:“别这样跑,下次我不带你出门了。”
可孩子还是继续追着跑着,开心地叫着。
老人嘟囔着说真是不听话,下次不带他来这边。
是这个孩子的问题吗?
其实他只是做着每个孩子都喜欢做的事。
他没有问题,仅仅是爷爷的担忧和小心,给他下了一个不听话的定义。
而旁边有妈妈就在鼓励孩子,跑起来呀,不要总坐在那不动。
去运动!快去,找小伙伴玩吧。
然后妈妈就在一边,远远地看着孩子,也没去干扰孩子了。
只有当儿子爬到滑滑梯上,没注意到前面有小弟弟时,她叫孩子小心,别撞到了小弟弟。
你看,在这位妈妈的眼里,孩子动起来是一件好事,是一件被鼓励,被期待的事。
2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
快点穿上这件衣服!你难道不知道冷吗?
吃完这些东西,怎么这么爱挑食呢
快点去做,我觉得你不能这样放弃,快点
有时自己觉得冷,就给孩子加厚衣服,结果好动的孩子,已经开始出汗了。
有些食物的确营养丰富,可不是孩子喜欢吃的,或者孩子肚子饱了,还要被逼着吃。
很多父母用自己的标准,不停地去规定孩子的行为和生活,却没有耐心考虑孩子的感受。
当然,好习惯的养成和引导,是父母的责任。
但有时,却并不是这样的。
有了弟弟后,我常带他去小区的游乐场玩。
每天幼儿园放学后,会有很多孩子跟着大人来这里玩一会再回去。
有一次,遇到一位妈妈,她一直守在孩子的边上,不停地给孩子下指令。
当孩子在滑滑梯上的平台跪地趴着时,她赶紧说:“太脏了,快起来!”然后指着孩子裤子上的黑色图案,说你看吧,黑了吧!
只要孩子一动,就觉得会有危险。
一直在围绕着孩子,不停地说:别摸那里!不要这样玩。
而那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呢,也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玩着,眉头紧拧,没有笑容,一点也不敢放开。
其他的小伙伴在哈哈大笑地滑下去的时候。
他却怯生生地看着妈妈,妈妈说:“你滑吧!慢一点”
这时他才敢动。
当孩子一个人一直玩滑滑梯时,她对孩子说:“你看同学都去那边玩了,我们也过去吧。”
然后拉着孩子走了过去。
可孩子却并不是很喜欢同学们的游戏。
不知道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在妈妈的身边,他也许会被保护得很好,但妈妈说的那些危险,在学校也会有。
妈妈又不在身边,该怎么办呢?
小男孩也许哪天也会想:为什么我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其他小伙伴却可以做呢?
你又会如何回答呢?
总是这样管束孩子的话,回答往往是:“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太危险了”、“那样做不好,你要听话,知道吗。”
3
过于挑剔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我永远不够好,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卑情结的,从孩童时代开始就有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到:小孩生来弱小,所以需要依赖家长的养育才能存活。因为弱小,所以小孩的天性是自卑的,这需要家长后天良好的引导。
因为觉得自己弱小,很多时候做不好。
跳得不如别人高,跑得不够快。
胆子不大,怕黑,怕跟爸爸妈妈分开。
力量没有爸爸大。
……
每个孩子都会在生活中产生一些这样的感受。
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如果再遇到焦虑而严厉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当小伙伴可以开心地跑上跑下的时候,爸妈却说这样太危险。
自己想玩泥巴、钻草丛,马上说太脏了。
感觉做什么事,都被管着,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行。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4
可是,当你哪天抱怨说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时。
一定要先分析自己。
就会发现其实大部分问题的根源在父母身上,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上。
同样的孩子,如果生活的环境或者教养方式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状态。
比如被紧紧管束着的孩子,父母能反思,给他更多的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得到更多的鼓励,去自己做,而不是被替代。
那他肯定会感觉到更快乐、更自信一些。
那些总是被否认的孩子,如果能得到更多的赏识和鼓励。
他也会试着重建信心,在学习上或者行为上愿意改变,变得更优秀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这双大手,给予的是支撑和温暖,还是压制和冷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心理。
愿我们能信心满满,减少恐惧,给孩子暖暖的爱意和自信。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